湖北省福建商会
湖北省福建商会

热点资讯

首页 > 商会动态 > 热点资讯

湖北:中气十足楚天舒

  编者按:湖北竞进提质,加快构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,引起《人民日报》关注。该报派出5名记者组成的采访组,在湖北省进行了深入采访。5月2日,该报以头版头条的显著版位、6000余字的详实报道,深度展现了荆楚跨越奋进的强大气场与振奋人心的发展态势。本报今日全文予以转载,以飨读者。

       东部沿海如弓,京广一线如弦,浩浩长江如箭——湖北,恰在引弦扣箭处。
       这个春天,骀荡着湖北转型发展的大好晴光,“中部崛起”的历史机遇,“竞进提质”的路径突围,“湖北气场”的应运而生,裹挟着初生的温热,汇聚成前所未有的“湖北力量”。
     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规划扣动了区域发展冲刺的扳机,“当前,湖北已跨入中等收入门槛,进入加快构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关键时期。”省委书记李鸿忠说。
       江出西陵,峡尽天开,走出发展困局。
       抢抓机遇,趁势崛起,湖北中气十足。
       既载中部崛起之天时,又踞产业转移扩大内需之地利,机遇前所未有。但黄金机遇更需黄金作为,“湖北气场”,升腾荆楚
湖北之春,在乎漫野芸苔,一目金黄,染出“黄金十年”。“今后十年乃至更长时期,是我们奋发有为、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,是实现湖北科学发展、跨越式发展的黄金增长期。”面对本报采访组,李鸿忠用“棋局”和“格局”来解读湖北面临的“黄金机遇”。
       改革开放的“棋局”已推进至湖北。改革开放之初,沿海地区率先发展,历经30多年,中国经济这盘“大棋”已至中盘,中部地区正成国家战略的重头戏。东部沿海制造业向内地转移势头正猛。
       国内外经济的格局转变凸显湖北。国际金融危机之后,全球经济格局和供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,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,湖北作为国内市场枢纽、内陆开放高地的地位更加凸显。
       当本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之时,中部崛起之势,喷薄欲出。连续5年,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速都快于东部沿海,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未有之新局。湖北的两个“重返”更是诠释了中部崛起的湖北速度:
       时隔9年,全省经济总量重返全国十强之列:实现第一个1万亿元,湖北用了59年;而跨越第二个1万亿元,只用了5年。
       时隔22年,武汉经济总量重返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阵。从上世纪80年代初副省级城市的“老大”,到1990年跌出十强,再到近5年平均一年超一位的速度重返十强,武汉经济走出的“V”型反转,折射出湖北乃至整个中部从塌陷到崛起的轨迹。
       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前沿、扩大内需的市场前沿,中部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的地位日渐隆起。承东启西、迎南接北,居天下之中,湖北占据地利。“两型”社会试验区等多项国家战略“落子”湖北,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层面进行规划。作为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支点,湖北更载天时。
       机遇多重叠加,压力也如影随形。
       东部沿海地区所面临的环境、土地、劳动力成本等压力,中部地区同样面对。对此,湖北决策层认识清醒。“我们所拥有的只是阶段性红利。”李鸿忠坦言。
       机遇稍纵即逝,黄金机遇更需黄金作为。
       17市州17个三级干部大会,省委、省政府领导分头遍访荆楚大地,鼓励各级干部勇为、敢为、善为。
       在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目标统领下,“一主两副”、“两圈一带”等战略渐次展开、层层递进。
       长期以来,武汉在湖北是一城独大。但战略支点不能只有一条腿,中部崛起需要多点支撑。
       湖北用“一主两副”战略破题“首位畸高”。夯实武汉的龙头格局之外,丰满襄阳、宜昌的经济侧翼,变一城独秀为“三核驱动”。专家说,如果武汉占全省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,两个省域副中心占三分之一,其他市州占三分之一,形成“三个三分之一”的格局,湖北经济将完成另一次飞跃。
       但是,“一主两副”只覆盖湖北版图的四分之一,“黄金三角”之外,仍有短板。要实现全省整体跃迁,湖北需要更大手笔。
       从武汉城市圈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,再到肩挑东西的长江经济带,齐齐统摄于“两圈一带”战略。“华中屋脊”却是经济洼地的神农架、不够挺立的荆州“腰身”等等,都被“两圈一带”战略包罗在内,成为湖北现代化格局中的核心棋子。
       “一元多层次”的布局让湖北的每一寸土地都有了定位和目标,涌动着发展的冲劲。
       “湖北气场”,升腾荆楚。

       从腹地跃进到前沿,“内陆劣势”变为内生优势,要素红利、制度红利加码“湖北磁场”

       区域经济的竞争,很大程度上就是比较优势的竞争、要素的竞争。打磨“湖北磁场”,需要亮出更为诱人的比较优势。
       要素红利,因变局而凸显。
       “劳动力成本下降了1/3,但是产品品质直通率却提高了不止1个百分点。”从深圳转移到荆州的伟特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宪用这“一升一降”来验证湖北的劳动力成本优势。“比深圳工人坐得住、吃得苦”是他对湖北工人的第一感觉。
       “在沿海待下去,迟早会把企业耗掉。”劳动力又缺又贵的压力让伟特电子不得不挥师北上,在落地湖北之前,张宪的考察足迹遍及东、中、西部多个地市,更上演了“悔婚”的戏剧一幕。
       湖北之前,张宪已经和另一个城市签订了合作协议,并已投资数百万元。但是,荆州的半路杀出,让张宪动摇了:“东部的劳动力没有优势,西部的物流没有优势,中部的其他地方或者在配套、或者在别的方面,没有这里好。”
       就在这样的比较中,“湖北优势”分外显眼。在荆州考察的第三天,一纸协议“改嫁”到此。
       满目土丘、尘沙漫卷的建设工地,却平铺着一段十米宽的水泥路。这是张宪在春节前两天“抢”出来的。有人说,他是在用“深圳速度”赶建园区。因为张宪心里知道,时间不等人,“也许劳动力成本的红利只有三年,但已足以让我们积聚冲刺行业巨头的实力。”
       湖北能给的要素红利,决不仅是伟特电子所倚重的用工成本,一个更大的要素红利,是内需市场的锋线随着产业转移从沿海西渐,湖北的“内陆劣势”加速转变为内生优势。
       但在现代经济格局中,通达之便不仅依靠地利,更有赖顺畅迅捷的交通。
       近年来,湖北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。全国性铁路路网中心、高速公路网重要枢纽、长江中游航运中心、中部门户空港——湖北的“中国立交桥”之梦,在“水陆空”的综合运输线上不断发酵、延伸。
       天下之中的地利,意味着运输半径的缩短;交通底盘的锻造,带来了物流成本的下降。
       这股沿江而上的暖流,美的集团已经感知。起家于珠三角的美的集团近年来陆续“落子”中部,瞄准广阔的中西部市场。
       布局的背后,除了内需转移,更基于一个可以制胜市场的数字秘密。
       从荆州往中西部运出的每台冰箱,物流成本要比从沿海出货便宜30元。这对利润“比纸还薄”的家电行业来说,不得不说是巨大的利差。而这个利差,将会随着内需市场的开发日益加大。
       美的因此不断扩大荆州基地的产能,而更多的企业也因为红利效应落户荆州、云集湖北。
       “现在,到荆州来考察、投资的企业越来越多,特别是在被确定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后,更是络绎不绝。”采访荆州市市长李建明是在4月初的一个星期天,但他却丝毫没有周末的“清闲”,一天之中要会见好几拨前来考察的企业家。
       距离荆州100多公里的宜昌,同样吸引中外企业纷至沓来。省委常委、宜昌市委书记黄楚平刚从香港招商考察归来,接受采访时仍然难掩兴奋:“这次在香港签约1050多亿港元。”
       商贾云集,挥洒湖北热力。截至2012年底,105家境外全球500强在湖北投资兴业,位居中部第一,而在6年前,不过70余家;引进省外资金新项目2557个,实际到资5040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49.3%。
       即便中国的经济大潮从外需拉动为主回流为内需拉动为主,即便凭借要素环境,湖北重归市场前沿、复立发展翼尖,商品和资本“过境不驻”的风险犹存——在现代市场经济的颠覆重塑中,要素优势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发展优势。更大的红利来自于机制与体制。
       制度红利,因改革而释放。
       长江边的兴发精细化工园,是中国最大的磷制品生产企业兴发集团的一块“飞地”。这个园区有两个“娘家”:一个是大山深处的兴山县,另一个是现在的落户地——宜昌市猇亭区。
       兴发集团在成长为“全国最大”之前,遇到了难以克服的障碍。地处三峡库区,环境容量的“红线”不能突破,山艰路险的地理劣势限制了企业的发展空间。而其所在兴山县,为应对库区蓄水,县内受淹企业的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5%,更为致命的是,企业的土地空间变得异常紧张。
       怎么办?跳出行政区域约束,异地发展工业经济。在宜昌市、兴山县、开发区“四四二”的税收分成约定下,兴山在宜昌开发区开辟了300亩的工业飞地。
       兴发集团也顺势“飞”到宜昌。正是在这块飞地,兴发集团的营收实现“井喷”,从当年大山里的不到10亿元增长到了如今的190亿元。
       小至飞地创意,大到“两型”试验,立足转型升级,推动高新产业。突破框架,制度创新为湖北赢得红利。
       制度红利,因效率而弥珍。
       环境是“气候”,企业是“候鸟”,产业转移就是“候鸟迁徙”,哪里气候适宜,它就迁徙到哪里。
       改善环境,湖北从制度着手。
       审批事项减少为312项,审批环节减少35%,湖北成为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省份之一。
       两年前从武汉刮起的“治庸风暴”席卷湖北全境,曾一日内处分近40人的铁腕问责让庸官、懒官、“逍遥官”无所遁形。面对治庸导致官员“人人自危”的疑问,省委常委、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的回应是,领导干部不自危,那么群众就不能安享实惠,治庸问责没有“终结时”。
       “执行力大讨论”、“能力建设年”、“作风建设年”……向作风要效率、向制度要红利的鼓点,越敲越密、越擂越响,为湖北经济发展撑起一季晴春。
       发展与转型,两大难题扑面而来。创新、集约、绿色,湖北经济升级版已现端倪
       在发展老路已到尽处时,“两型”试验的建设任务、经济转型的大势所趋,都指向同一个目标:湖北,必须打造经济的升级版。
       湖北经济的升级版,什么样?
       一根头发丝般粗细的光纤,却可以同时承载9亿人通话;
       一粒小小的稻米,却能提取出血清白蛋白,填补血浆供应缺口;
       一颗胶囊大小的内镜机器人,吞下去能够将胃里的病灶看得一清二楚。
       这些神奇的产品,孕育自武汉东湖高新区——全国三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之一,综合实力位居中西部第一。它有个更响亮的名字,叫做“中国光谷”,是中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、光电器生产基地。
       百年前,汉阳铁厂、湖北枪炮厂、大冶铁矿,让湖北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。
       “一五”期间,武钢、武重、武锅、武船等一批“武字头”的大型国企布局,更是成为共和国工业的巨型齿轮。
       厚、大、笨、粗,也因此写在湖北制造的历史标签上。
       而今,光谷却用轻盈而极富创意的尖端产品刷新了湖北制造的固有形象。
       近5年,湖北千亿元产业从3个突进到11个,呈现的不仅是速度,更是质量。汽车、石化、钢铁等老基础、“重”头戏脚步稳健,电子信息、生物等新面孔、“轻”板块热力加盟。
       湖北的产业格局不再头重脚轻,而是轻重相宜。这样的转变是顺势而为,也是不得不为。刚刚跨过人均GDP5000美元门槛的湖北,发现既有发展模式边际效用殆尽。创新驱动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续航动力。
       与创新相伴的,是另一张标签:集约。
       成熟开发区每平方公里产出25亿元,这是光谷给出的数据。放眼全国,也足以骄傲。
       湖北的其他开发区,虽无法与光谷比肩,但也都制订出严格的“亩产”指标,为每亩土地的投资强度与产出划下了“硬杠杠”——宜昌高新区每亩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已达300多万元,每亩产出达600多万元,172家规模工业企业就拥有4个“全球第一”、3个“亚洲第一”、5个“全国第一”。
       今天的中部,发展与转型,两个重任一同扑面而来。
       “在科学发展的标准上,我们要求一步到位。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、先粗放后集约的老路。”省长王国生说,湖北经济升级版必须是绿色的。
       一个没有矿产的传统农业县,却发掘出一座年产30万吨再生铅、20万吨再生铝的“城市矿山”。襄阳谷城县,靠“捡破烂”捡出了全县的七成生产总值,标记了循环经济的“谷城样本”。
       金洋冶金股份有限公司,是“谷城样本”中的样本。年产值超25亿元的金洋30多年前只是一家濒临倒闭的干电池厂,而街对面的骆驼蓄电池厂生意却很是红火。当时的厂长、现在的董事长李富元心弦一动,如果回收废蓄电池冶炼铅合金,再作为原材料卖给蓄电池厂,岂不一举两得?
       循环经济,那时的李富元并不懂,为了有口饭吃的临时起意,却改变了金洋的命运,也重塑了谷城的发展路径。金洋和骆驼等蓄电池公司跳起了资源回收利用的圆舞曲。为此,金洋每年“吃”进5500万只废旧蓄电池,“吐”出25多万吨铅合金,相当于节约250万吨原生铅矿。废水、废气、废渣全部实现循环利用。
       循环经济要壮大,但谷城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在过去两年里却关停了近20家环保不达标的企业,为此“损失”产值30多亿元——承受断腕之痛,才能浴火重生。
       “在发展中转型,等不起,也急不得。”襄阳市市长别必雄说,“为了让GDP更绿,做减法必须毫不犹豫。”
       谷城模式,是湖北领衔“两型社会”的缩影。
       亚洲最大酵母企业安琪公司在酵母废水里面找金子,回收制作肥料,将整个行业的环保门槛大幅提高,也为自己打开了通向国际市场的大门。
       武钢集团将工业废料加工为混凝土的原材料,减少污染之余每吨还能多赚40元。
       更多的故事正在荆楚大地“循环”播放。
       让百姓的安居梦照进现实,让创业者的激情梦落地生花。每一个梦想都能在湖北栖息
       6100万湖北人。湖北梦,可以有6100万个版本。
       湖北,正努力让每一个梦都有栖息之所。
       34岁的黄志强,幼时因病双目失明,窘迫的经济条件让他和家人饱尝8次搬家的颠沛苦楚。3年前,他随父母迁入了宜昌市的保障房小区民益家园。套内面积虽然只有43平方米,却精巧地隔成两室一厅。算上租金、物业管理,每月60多元。“虽然看不见房子长什么样,但感觉心里挺踏实。”黄志强安居梦的生花,扎根于湖北5年来基本建成67.07万套保障性住房的土壤,更多的“黄志强”有了属于自己的家。
       在去年底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,湖北首提民生GDP,有增长不能失幸福。湖北有这样的共识,经济“蛋糕”要做大,福利“蛋糕”要多分。
       保障只是民生GDP的内涵一隅,湖北还在下着“一红一绿、四大片区”的扶贫大棋局。
       红色老区大别山,生态绿都武陵山,再加上秦巴山片区和幕阜山片区,拱起湖北版图的四角:地理高地却是经济洼地。截至2011年底,四个片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510.21万人,占全省贫困人口规模数的62.25%。
       拉长短板,扶助贫困,湖北思路不同一般,“我们不能管得了一饱,管不了百饱,要让贫困地区打主动仗。”——大别山片区依托红色旅游,武陵山片区打造绿色经济,秦巴山片区发展特色产业,幕阜山片区开发新型能源,用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,借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。李鸿忠笑言,这是激情扶贫。
       激情扶贫,激发了实效,去年四大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126元,同比增长19.27%,增幅超过全省平均速度。
       刘榕,不到40岁,华灿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的总裁。从美国毕业之后,他带着LED技术回国寻梦。遗憾的是,东部没有给他安放梦想的地方,与当地资本频频接触,都只是落花有意、流水无情的擦肩而过。
       正当刘榕开始怀疑回国创业的选择时,光谷许下承诺:用最大的努力为你圆梦。
       在华灿初创之期,光谷给予1000万元研发补助;在华灿遭遇资金瓶颈时,光谷的创新金融模式带来2000万元的及时雨。2012年,创办仅7年的华灿在创业板成功上市,市值超过21亿元。
       从0到21亿,这是刘榕梦想蝶变的重量。他这个激荡人心的故事,却只是光谷梦田里的重花一影。
       武汉有118万在校大学生,全国第一;78所高校,全国第二。以此为依托,光谷不缺少创业梦想的种子,需要的是阳光、雨露和土壤。
       于是,一项接一项措施出台: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体制创新若干意见》出台,剑指科技成果转化障碍,内容只有10条,却含金量十足。实施半年多来,武汉大学、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纷纷对接,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。
       开辟“资本特区”,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结合,金融机构、投资基金争相入住。去年高新区企业贷款总额超过810亿元,数百家企业因此受益。
       一颗颗梦想的种子一经光谷的“照耀”,就出落得茁壮而丰满。去年,光谷企业总收入达到5006亿元,比5年前增长了3倍。
       在鄂西北的襄阳,推出市场准入“六个零”政策:投资主体零限制、名称登记零门槛、注册资本零首付、经营范围零束缚、注册登记零收费、审批发照零障碍。短短一年,新增市场主体6.6万个,同比增长81.9%。
       绘梦筑梦的热度,在湖北大地上燃升。从2010年开始启动的“市场主体增量行动”,烘焙了湖北的创业大梦,3年来全省净增市场主体78.09万户。
       不管是住有所居,还是创有所获;不论是一己所愿,还是众人之期;又或者近如生活富足,远如崛起中部——只要是梦的种子,湖北的春雨都将洪纤靡遗。
       湖北梦,与中国梦同频共振。